English

积极继承与“批判继承”

1998-07-1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钱穆先生说研究本国历史者,应该对本国历史具有温情与敬意。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,也应该如此。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包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爱。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没有特殊爱的人,不能说是一个爱国主义者。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着超乎常人的爱,应该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
对待中国的文化传统,占主流的习惯说法是“批判继承”,强调一分为二,区分优秀与糟粕。从原则上说,似乎不能说不对。但客观上,则是批判第一,继承第二;先批判,后继承。这实际是以一种超然的冷漠的无情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,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为路人,甚至异己。因为我们对待西方的文化传统,对待俄罗斯的文化传统,对待阿拉伯的文化传统,也可以套用“批判继承”说。因此,以“批判继承”说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,体现不出爱国主义的特殊情感,只具有淡化祖国和民族情结的作用。

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,我主张“积极继承”而不是“批判继承”。所谓“积极继承”,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,对待中国的文化传统,要有超乎外国人之上的爱;不但要以客观的态度、超然的立场去对待它,更应该要具有温情与敬意,将爱国主义落实在对自己文化传统的态度上。其实,我们今天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非完全是一种对立的关系,很大程度上倒是一种继承关系,就像父母与儿女、祖辈与后人的关系一样。古人强调“子为父隐”、强调“亲亲”,既有时代的局限性,也有一定的真理性。因为子女对于父母,总应该与对待路人有所不同。我们对待自己的祖国,对待祖国的文化传统,也应该与对待别国、对待别人的文化传统有所不同。以对待路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父母,以对待别人的文化传统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,这样的人很难赢得世人的尊重。至于热爱我们的祖辈,有人觉得不舒服;肯定祖辈的成绩,后人觉得贬低了自己。这样的后人,心理肯定有点不正常。

“批判继承”本质上说是一种阶级分析的方法。对待文化传统,只用阶级分析法是不够的,因为文化传统中有大量非阶级性的成分。就像父子关系一样,除了阶级关系,还有另外一些重要的关系。因此,对待文化传统,决不能只简单地二分。所谓“积级继承”,除了继承优秀传统外,对那些大量的既非“优秀”,又非“糟粕”的部分也要继承。这是爱国主义的必然选择,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,外国人之所以为外国人区别之所在。

“积极继承”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对我们文化传统的批判要慎重,对确定何者为糟粕要慎重。从近代以来到“文化大革命”,我们的教训够多了。线装书扔茅厕,废除汉字,走拼音化道路,清官不如贪官等等,今天看来好笑,当年则认为是普遍真理。认定了拼音文字为优秀,方块汉字为糟粕,为落后。以至从上到下,从领袖到白丁,都高喊中国文字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的道路。因此,对时尚的划定何者为“优秀”,何者为“糟粕”的标准我们不能迷信。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,尤其要注意历史借鉴。比如算命、卜卦,我们今天认为是糟粕,古人也同样如此。“积极继承”就是强调古与今之间更多的共同点。当然,对文化传统中的消极面也不能忽视,但要以引导为主,通过提倡和发扬光大积极面来缩小消极面的影响。

统一祖国,加强民族的凝聚力,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都需要我们的文化传统。视我们的文化传统为阶级异己,对祖国的文化传统抱一种冷漠的批判态度,既不合爱国之情,也不合继承人之理。因此,“批判继承”说可以休矣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